2025 年 8 月 5 日,全球眼科医疗巨头爱尔康(Alcon)宣布以 15 亿美元(约合107亿元人民币)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Staar Surgical,每股 28 美元的现金报价较其 90 天平均股价溢价 59%,较前一日收盘价溢价 51%。
这一交易不仅是爱尔康年内第二笔重大并购—— 继 3 月收购 Lensar 之后的又一布局,更折射出全球屈光手术领域加速整合的深层逻辑。
Staar Surgical:专注眼科植入式镜片的技术标杆
Staar Surgical 自 1982 年于美国加州成立以来,始终专注于眼科植入式镜片的研发与生产,其核心资产 Evo 可植入式隐形眼镜(ICL)产品线堪称高度近视患者的 "技术突破"。
该产品采用专利 Collamer 生物相容性材料,通过 20-30 分钟的微创手术植入虹膜与自然晶状体之间,适用于中度至高度近视患者(包括伴有散光人群)。
经 FDA 批准的临床数据显示,其独特优势在于与自然眼协同工作时可避免干眼症,且多数患者术后即刻便能改善视力。在中国市场,Staar 通过子公司达视眼科器材(上海)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销售与技术支持网络,为这一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本地化支撑。
爱尔康的战略布局:构建全场景屈光解决方案
爱尔康的连续收购勾勒出清晰的战略图谱。作为成立于 1945 年、业务遍及 180 多个国家的全球最大眼科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公司,其通过收购 Lensar 强化了激光手术设备领域的竞争力,而此次将 Staar 收入麾下,则填补了在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(phakic IOL)领域的空白。
这种 "激光手术 + 人工晶体植入" 的全场景覆盖,恰好解决了屈光手术领域的核心痛点 —— 约 30% 因角膜厚度不足等原因不适合 LASIK 手术的患者,如今可通过 Evo ICL 获得有效治疗。这种互补性布局使爱尔康在与蔡司、强生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,形成了从隐形眼镜到手术干预的全周期解决方案能力。
行业整合加速:头部企业垄断趋势显现
从行业视角看,这笔交易印证了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垄断加速市场集中的趋势。
近年来,全球屈光手术市场并购活跃,巨头们通过 "补全产品线" 构建竞争壁垒:蔡司凭借全飞秒激光设备占据激光手术主流市场,强生则在角膜塑形镜领域深耕,而爱尔康此次并购后,得以在 ICL 这一高速增长的细分赛道实现弯道超车。
这种格局下,Staar 作为细分龙头的被收购具有标志性意义 —— 其 2023-2024 年因中国市场需求波动陷入增长困境,暴露了独立运营企业在应对经济环境变化、政策调整及本土竞争时的抗风险短板。正如 Staar 首席执行官 Stephen Farrell 所言,中国市场的波动 "持续给作为独立公司的 Staar 带来巨大阻力",而依附爱尔康的规模效应成为破局选择。
中国市场博弈:机遇与挑战并存
中国市场的复杂博弈构成交易的另一重维度。数据显示,2023-2024 年国内 ICL 手术量出现显著波动,背后既有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降级的影响,也与近视防控政策调整(如增加公立医疗资源投入)及本土企业的技术追赶密切相关。以爱博医疗为代表的中国厂商,通过性价比优势和政策适配性不断挤压进口产品市场份额。
对于爱尔康而言,收购 Staar 获得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达视眼科在中国积累的渠道资源,如今可通过 "渠道复用 + 品牌协同",将 Evo ICL 与自身隐形眼镜、人工泪液等产品形成组合拳。
交易前景与行业思考
根据官方公布信息,交易预计在 6 至 12 个月内完成,需通过监管机构及股东批准。爱尔康管理层预计交易完成后第二年即能产生盈利增值,这一乐观预期基于其 15,000 名员工组成的全球网络与 Staar 技术的协同潜力。
但更深层的影响在于,当行业资源加速向巨头聚集,是否会抑制创新活力?对于患者而言,技术整合带来的治疗可及性提升,与潜在的市场垄断风险,构成了这场并购背后值得持续观察的命题。
关于本次收购,您对屈光手术市场的未来走向有何看法?是认为巨头整合会推动技术更快普及,还是担心市场集中会削弱创新动力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。
作为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行业的企业,在面对行业整合浪潮时,若需要专业的企业咨询来规划发展路径,或是寻求投融资支持以抓住市场机遇,亦或是想进行精准的市场评估来规避风险,可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微信。
我们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专业团队,能为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,助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。
往期推荐